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作    者】 李佳亮
【出    处】 《就业与保障》2024年第04期
【标    签】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高校管理  高等教育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就业与保障》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就业与保障》,请联系我们!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文/李佳亮

摘要: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创新,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未来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影响,重点针对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的措施,希望能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优化指导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实践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强调结构稳定的增长状态。在我国经济建设领域,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稳定推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区域差距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居民收入占比有所提升,发展成果能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并且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应紧随时代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创新,确保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成效。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面临新环境和新变化,甚至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影响指导工作成效。结合新常态背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能看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创新少,精准度不足

当前,许多高校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针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改革创新,但是所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座、课程等形式上,缺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导致就业指导的精准度不足,难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在信息时代,随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传统就业指导信息滞后的问题更加明显,在无法有效革新指导技术和模式的情况下,难以紧随时代潮流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体系,也会影响指导的精准度,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化开展。

(二)缺乏个性关怀,针对性不足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他们有的希望了解行业动态,有的希望提升职业技能,有的则希望获取实习机会。然而,现有的就业指导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的是“一刀切”的服务,没有重点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也没有注重解决学生个体在就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造成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实质上的帮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化开展,也难以系统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重视理论知识传播,缺乏实践措施

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实践操作的指导则相对薄弱。多数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仅仅是根据指导课程编排讲解理论知识,没有重点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就业指导中的特色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无法提升就业指导的综合效果。同时,许多学生反映,他们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就业指导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甚至会弱化就业指导的功能,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能的系统发挥[1]

(四)以学校为主体,缺乏与其他机构的联系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由学校内部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与其他社会机构、企业的联系较少,在实际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及政府部门的有机联系,难以在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构建凸显时代特色的综合性就业指导体系,并且这种封闭的指导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资源获取渠道,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市场日益开放和多元化,因此,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和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

(五)忽视学生心理关怀,人文渗透不到位

求职过程往往伴随着压力和挑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然而,当前的就业指导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无法在指导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难以结合学生心理焦虑、心理障碍的情况对他们实施合理化的心理疏导,这会导致学生的压力心理、焦虑心理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效能的全面发挥。特别是在人文关怀不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同感偏低,从而影响指导成效。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实践

基于新常态的影响,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逐步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组织模式,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保障优化综合指导效能。新时期,高校教育实践应将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化作为基础,不断改革指导模式和指导机制,有效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得以贯彻落实[2]。下文就针对就业指导的改革创新进行探究。

(一)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就业指导技术

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先进技术的引入能对市场就业环境、就业形势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精准化的分析,以便于结合市场动态变化、行业企业需求情况及国家就业扶持政策的调整情况,构建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综合发展效能。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结合我国经济领域的特色及市场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高校在实际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探索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真正打造有针对性、高效性的综合就业指导组织模式和工作体系。一方面,可以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海量就业指导相关数据信息加以分析,以便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业趋势等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进而结合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招聘需求等信息,构建就业指导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方向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另一方面,高校应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智能化的支持。在实际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综合利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构建智能就业指导系统,实现自动化、个性化的指导服务,确保就业指导环节能模拟人类专家的思维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因素,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就业建议和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实时跟踪学生的就业进展,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建议,确保指导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高校要发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打造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真正提高指导效能,使学生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3]

(二)面向个体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指导

传统的就业指导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新常态下,高校应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个性化定制指导。个性化定制指导要求高校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发展目标,按照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指导服务,提供定制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成效。在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职业测评、面对面咨询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职业发展期望,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档案,在档案中详细记录学生的专业特长、实践经验、求职意向等信息,为后续的指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掌握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高校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对于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可以提供行业分析、企业推荐等专业化指导;对于职业方向尚不明确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探索课程、实习体验等方式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4]。高校要构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不断调整就业指导的策略。此外,要利用在线指导、实时互动等方式,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就业指导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满足学生差异化就业服务工作的需求,有效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开展“理实一体化”指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改革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只有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系统化地优化就业指导的综合成效。因此,高校应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理实一体化”的就业指导。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应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职场规则、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作为构建实践育人平台的基本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在开展就业实践指导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探究行业的前沿动态,与职场人士面对面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世界[5]。同时,在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的基础上,要借助平台的支持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建构“理实一体化”的指导模式。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的基础上,发挥平台就业指导的优势作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效果和就业指导成效。

(四)建立校友网络体系,构建多元协同指导机制

高校在改革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应重新审视指导工作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多种指导模式的融合应用,力求打造特色的指导体系,构建协同化的指导机制,调动多部门的合作力量,共同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在实际建设多元协同就业指导机制的过程中,高校应建立校友会、校友联谊会等组织,定期举办校友返校活动、职业发展讲座等,为在校学生提供与校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校友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群组等,实现与校友的实时互动和信息共享[6]。同时,基于校友网络体系的构建,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可以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构建多元协同的指导机制,即尝试邀请校友担任职业导师、开设选修课程、提供实习机会等,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传授给在校学生;组织校友企业参访、校友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了解行业动态。积极建立校友网络构建多元协同指导机制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深入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支持,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切实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化发展。

(五)培育心理辅导教师,落实就业心理辅导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惑,因此,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重视心理教育教师的培育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辅导能力,确保他们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服务。在实际对就业心理辅导加以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高校应重点从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创新指导模式和体系,邀请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的指导,有效推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心理辅导工作的贯彻落实,进而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促使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基础上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7]。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就业心理辅导体系,通过逐步设立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制定科学的辅导计划和评估机制等方式,确保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推动就业辅导工作的全面创新。要打造融合心理教育模式和心理疏导体系的辅导模式,使就业辅导能兼顾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效能。

三、结语

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逐步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组织机制和工作模式,能系统地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情况,使就业指导工作彰显其特色效能。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应该重点解析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确保全面优化就业指导成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泰康.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新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11):103-105.

[2]胡漪.高校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3(11):178-180.

[3]许琛,钟秋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大学生职业适应力培养的意义、现状及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1):64-71.

[4]郑孟曜,贾洁.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21):167-169.

[5]周吉.以“三因”理念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3(10):53-57+65.

[6]段少帅,杨东民,潘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5):76-80.

[7]徐润生,冯晓光,朱子文.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创新探析[J].时代教育,2017(21):23+31.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